古风汉服美女图集

消费金融恶战「黑天鹅」:首逾率暴增数倍、通过率大幅收紧

93次阅读

央行、银保监会等部委答疑:加快推进移动支付工作 合理延后还款时间

2月15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人介绍克服困难,做好服务,金融系统全力支持抗击疫情和恢复生产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疫情「黑天鹅」飞过,打乱了既有的商业秩序和经济格局。

 

全民在家「隔离」的日子里,买菜APP成为每日刚需,一直生存艰难的生鲜电商们突然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与生鲜电商情况类似的还有线上教育、线上医疗,这些长期受制于拉新、增长、变现的「困难户」们在一夜之间迎来了命运的转机。

 

这两年刚刚兴起的短视频也在这个春节超越手机游戏,成为大家使用最多的应用,改变了移动互联网使用时长的格局。

 

当然,幸运的只是少数。

 

出行、餐饮、航空、电影业等在原本的春节旺季遭受了暴击。还有一些受季节性影响的行业,如长租公寓,也没能等到春节后出租高峰。

 

现代社会早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命运共同体,没有人或企业能避免被裹挟进这命运的洪流当中。

 

最近我也一直在关注新金融行业的动向,意料之中,受益于前些年消费升级和金融科技发展而爆发的消费金融最先感受到疫情的冲击。

 

1

 

催收难度加大 资产质量承压

 

相较于其它业务环节,「催收」部门普遍对于疫情更为敏感。

 

「早一天还是晚一天催,可能是天上和地下的差距,何况还是在如此极端的状况下。」一家金融科技公司贷后管理负责人坦言到。

 

从目前接触到的公司来看,贷后管理团队基本在春节期间就已经紧急复工,远程接入系统开始「居家催收」。

 

从过去半个月多的数据来看,消费金融的逾期率波动明显大于以往的平均表现,贷后管理中几个重要的指标都亮起了「红灯」。

 

例如,最具代表性的「首逾率」,如果以1月20日钟南山院士发出新冠肺炎「人传人」的警示为分水岭,2019年12月下旬后放出的陆续到了首次还款日。

 

作为贷后管理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第一次还款都违约,贷款收回的概率自然也大幅降低。

 

问了几家还算头部的公司,情况不容乐观,单这一指标普遍大幅飙升,有的公司相较于过往平均数更是暴增了四、五倍。

 

而其它几项体现资产质量的「风向标」,如入催率、回款率等也均较历史平均数据出现了较大偏差。

 

本来远程办公就让催收的效率和效果大打折扣,再加上自去年对于催收行业的「严打」之后,对于数据保护和用户隐私都有了更要的要求,这也让远程催收的难度加大了不少。

 

不少公司都紧急制定了新的远程催收工作流程,并通过信息脱敏、行为监控等方式来约束和监督催收人员的工作。

 

但更严峻的情况是,从客户端来说,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很多客户的还款能力和意愿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一个可以佐证的信息是,在聚投诉平台上,输入「疫情」+「还款」可以搜到5300多条信息,内容大同小异,基本都是人以受疫情影响为由要求延迟还款,而平台则继续催收。

 

几家消费金融、金融科技公司的贷后负责人告诉我,从与客户沟通的情况来看,有一部分客户确实是因为身处疫区,或工作受到疫情影响而导致还款困难,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客户借此拖欠还款。

 

可以看到,自疫情发生之后,从银保监会、商业,到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科技企业等都很快地做出了响应,针对受疫情影响的医护人员、患者、失去收入来源等人群在延期还款、减免利息、征信上报等方面做了调整。

 

 

麻烦不断 美国“流感2.0”来袭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新冠肺炎引发的担忧尚未消散,美国又开始迎接冬季的第二波流感。对美国而言,每年的流感季并不稀奇,但最近一段时间,“40年最致命流感之一”“超过1万人死亡”等触目惊心的数字多少让人疑惑, …

但事发突然,这些举措的落地执行细则不尽完善,这也让一些有意拖欠还款的借款人钻了空子。一家催收公司的负责人表示,目前只能通过让借款人提供更多的材料,比如,病历、工资单等证明才判断。

 

但这类材料造假门槛并不算高,上述催收公司人士告诉我,已经发现不少伪造证明的情况。「只能一边做、一边调。」

 

可以预见的是,后续,随着疫情发展,贷后管理必然还将面临更加复杂而多变的局面。

 

2

 

蝴蝶效应难测 中期发展受损

 

原本考虑到疫情爆发不久,数据的剧烈波动可能是一种「应激反应」,经过一两个月缓冲或许可以熨平风险。

 

但不要忘记,2019年消费金融领域刚刚经历过一场大整顿:限制利率(传送门:《「严打」正在伤害消费金融的未来》)、清理数据公司(传送门:《数据行业大梦一场》)、严打「催收」……

 

对于消费金融行业来说,疫情的出现无疑是雪上加霜。除了前面提到贷后管理难度加大,另一更为直接的影响体现在新增停滞。

 

一方面,餐饮、商旅、购物等线下零售几乎停摆,尽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电商市场已经非常繁荣,但线下仍是零售业的主战场。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06324亿元,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85239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0.7%。

 

另一方面,从控制风险的角度,涉及消费金融业务的公司大都主动收缩了放贷量,最近半个月的进件通过率明显下调。有的公司直接暂停了新增,全力催收。

 

而这又延伸出一个更大的问题,当整个行业的流动性收紧,必然会给存量资产带来更大的压力。

 

过去,一些有意愿还款但暂时周转困难的用户,通常会找一些「拆借」的渠道来缓冲短期的资金压力。现在市场全面收紧,还是一个急刹车,还款压力陡然上升。

 

当然,由于不同机构所的客群结构有所差异,大家受到的负面影响也有所不同。

 

 

越「下沉」的客户受到的冲击必然更强烈,这部分群体的收入本就不高,疫情之下他们的工作可能更不稳定。

 

本来受到利率限制等因素影响,不少机构都计划在2020年将客群「向上」迁移,如此一来更要加快这一进程。

 

而这对于涉足消费金融业务的机构来说挑战也是巨大的,毕竟优质客群的竞争更为激烈,对于资金、运营、风控成本的要求也更高。

 

所以,疫情是一时的,但影响必然会延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再加上,经过了前几年的大发展,消费金融业务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涉及的机构、覆盖的范围都大幅增加。

 

来自****的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9年10月,我国金融机构短期消费信贷规模由0.96万亿元攀升至9.60万亿元,增长10倍。

 

过去几年,从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到互联网巨头、金融科技公司(通过获取相关牌照或以助贷的形式参与),消费金融都为其贡献了不菲的收入。

 

商业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占据了相对优势的位置,而其他覆盖「下沉」用户的企业,日子可能就更不好过了。

 

几家已经上市的金融科技公司,一季度、上半年财报可能都会受到不小的影响。希望疫情之后,消费市场可以迎来一波反弹。

 

另外,积极的一点是,金融科技的价值在疫情之下更加凸显。倚重线上场景、科技能力较强的企业反应更为敏捷,止损能力也更强。

 

当年,「非典」就曾推动电子商务和网上银行的加速发展,而此次疫情发生后,金融的数字化发展也必然也将进一步提速。

#消费金融# #还款# #商业银行# #借款人# #存量资产# 内容标签: 点赞

保费同比增三成 外资险企成绩单出炉

随着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外资保险公司的发展速度和市场份额均在发生显著变化。2月17日,北京商报记者从行业获得的一组数据显示,2019年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同比增近三成。

正文完
 
admin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 admin 2020-09-22发表,共计2950字。
转载说明: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文章皆由CC-4.0协议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