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汉服美女图集

疫情期间,大数据如何帮助普惠金融避雷

23次阅读

银行理财转型碰壁 从业者期待延长资管新规过渡期

记者近日在调查中发现,多位银行业从业人士都对行内理财业务转型感到焦虑,认为按期完成资管业务转型有较大难度。

不论是政府层面,还是各金融机构,都在这一时期重点推进服务。但由于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水平良莠不齐,且抗风险能力普遍较弱,如果进行无差别的盲目,那么金融机构将在很大程度上背负更大的风险。普惠金融意义重大,但想要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做好这件事,就必须通过大数据技术看得更清、更准。

 

大数据能为普惠金融做什么?

 

普惠金融的客户群体是一些小微企业、双创、涉农、扶贫和一些社会弱势群体,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主体,为这些企业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是金融机构的职责和义务所在。

 

尤其在此次疫情期间,中小微企业面临资金和人力的双重考验,对于众多小微依靠大量人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不能复工将会直接造成他们资金链断裂,这种情况下,帮助这些企业对接到合适的金融服务与信贷产品,就显得格外重要。

 

“这其中,大数据能发挥几个重要作用,包括产品设计、受众匹配、风险防控、以及服务优化等”,迪科数金金融产品部副总经理朱全日就向《数据》表示。目前,他们依托公共服务平台,组织金融专家和金融机构一起研究制定疫情时期针对中小微企业的特色金融产品服务,通过大数据对疫情发展情况、对不同类型小微企业面临的经营状况、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对自身情况的综合分析,打造更具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产品。

 

在使用功能上,这些产品将会依据大数据和技术的支撑,为小微企业提供全程线上化的借贷办理服务,不仅要保证办理周期更短、利率更高,还要保证企业审核从简从优,从简的背后,就是通过大数据手段去快速分析出一家贷款企业的综合情况,从而不需要企业方提供过多的材料证明就能判断对方是否有欺诈或还款能力不足的风险。

 

对金融机构来说,普惠金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风控怎么做。“盲目按照政策去给所有中小微企业无差别的提供信贷产品,实际上背后蕴藏了非常大的金融风险,因为不知道企业的经营情况、法人信用情况,盲目去做可能会爆发出很大的金融风险出来。”朱全日表示。对于普惠金融,银行业内近几年已经达成一个共识,既要服务好普惠金融群体,又要守住风险底线。

 

而这也是为什么普惠金融特别需要大数据技术支持的原因。在朱全日看来,虽然普惠金融的政策很好,但不少金融机构在落实的时候还是过于简单粗放,不知道这些钱应该怎么分配。

 

“如果把所有的普惠金融的钱都拿来平分,对小微企业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杯水车薪,反而会拖垮那些本来更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扩大风险。如果想把普惠金融的扶持资金倾斜给那些有潜力的小微企业,那你就要准确找到目标客户、识别出客户的关键风险,有意识地做好风险防控和经营指导。”朱全日说道。

 

普惠金融为何难做?

 

在金融行业,普惠金融一直被视作是一件“苦差事”,不仅金额小、成本高、尤其风控很难。要想评估一个中小微企业的风险,就需要对其税务数据、社保数据、流水贸易等各种数据做联合分析,判断其经营情况、综合资产负债情况,以及未来的营收情况等。

 

金融机构推个人信贷延期还款政策 最长可达6个月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各行业出了一道生死考题。疫情期间,需要隔离观察的人员、参加疫情防控的人员、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人群,个人信贷能不能延迟?征信记录怎么办?

对小微企业来说,数据收集一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由于小微企业的数据不仅比较稀缺,而且一般都分散在各个不同的机构、平台,包括不同政府部门的社保、公积金、企业工商税务等数据,银行机构有关数据、运营商有关数据,各方数据都有价值,但现实情况下这些数据都是孤立的。

 

要想获得对一家企业的完整画像,就需要将数据进行整合,但在目前数据隐私和数据安全相关立法尚未明确的情况下,数据联通的最后一道大门仍难以打开。

 

事实上,从技术层面上,行业甚至已经有了安全的信息价值交互方法,朱全日表示,“结合区块链技术、应用多方安全计算,数据可以在不流出的情况下去做整合,各方数据做加密之后再做联合价值挖掘,这中间信息传递是基于加密且不可被破解的,不会暴露信息的价值。一个简单的类比就是,我不知你有多少钱,也不知道他有多少钱,但我能通过多方安全计算知道你俩一共有多少钱。”

 

所以尽管大数据技术在消费金融风险甄别防控上已经比较成熟了,但由于数据打通的难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在普惠金融才逐步开始深入应用。

 

不过朱全日也表示,通过这次疫情的考验,以及区块链、安全计算技术的实用化,相比于以前,他切身感受到各个机构对于数据联通的共识已经越来越明显,这也让他对接下来的普惠金融的发展抱有很多希望。

 

事实上,去年底,为了打通信息壁垒,上海8家单位(上海市科委、上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上海市规划资源局、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委、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上海市税务局、上海市高级法院)就已经联合开放了首批300余个普惠金融相关数据项目,实现了纳税、社保缴纳、住房公积金、市场监管、发明专利、科创企业认定、环保处罚、商标、司法判决等信息,再通过上海市大数据中心集中面向商业银行开放,从而打通了政府和银行间信息壁垒。这一开放的态度也让我们更加相信数据壁垒将会在全国范围内逐一被打破。

 

普惠金融要回归金融服务本质

 

疫情的考验暴露出普惠金融众多不足,这其中,朱全日能感受到的是,很多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一事上的服务意识还不是很到位,而且仅仅局限于“金融”二字。

 

在他看来,普惠金融应该被当作一项公共服务事业来实施,所以他提出了“回归”两个字,“普惠金融要回归到金融服务的本质,一个是理念的回归,一个是路径的回归。”

 

理念的回归就在于,基于大数据来甄别有潜力的企业,强化风险防控的意识。实施路径的回归就在于强化服务意识,拓宽普惠视野。朱全日介绍,在这种理念下,迪科数金在疫情期间做了两件事,一方面利用公共服务平台为这些小微企业及时推送金融政策等相关资讯,根据大数据的智能匹配技术给这些企业推荐合适的信贷产品。此外,还利用智能语音服务机器人技术,帮助金融机构做好与客户的对接,实现人机友好协同,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另一方面,朱全日更是看到了普惠金融的更大价值,在于对产业链的整体支撑。他举例道,在近期对接的一家省级绿色特色产业联盟中,联盟里的企业包括原材料生产商、加工商、物流商等等,以前这些企业都是孤立存在的,但未来可以尝试通过产业链上的公共服务,将每个环节上的小微企业,整合在一起形成对接,让整个产业链形成合力。在对接过程中,通过政策的引导,金融服务也会朝着各个环节链上的重点中小微企业去倾斜。这样就可以根据整条产业链的情况来更好地了解其中的企业,服务企业。

 

朱全日最后讲到,普惠金融是以一个需要由政府引导,由各行各业协作去共同推进的一个公共服务事业,并且普惠金融不应该只局限于“金融”这两个字上,它应该扩展开来,形成整个产业链的普惠服务。“这个里面‘金融’只是个引子,它可以去引导整个产业链条上的各个企业进行衔接。”

#风险防控# #区块链# #金融风险# #商业银行# #消费金融# 内容标签: 点赞

资金、流量、联合贷款…盘点银行系持牌消金从“亲爹”手上拿到的资源

近几年,国内消费金融行业愈发火热,众多银行、互联网巨头等机构纷纷抢先布局。

正文完
 
admin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 admin 2020-09-22发表,共计2962字。
转载说明: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文章皆由CC-4.0协议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